文學巨擘交會戲曲經典 白先勇老師談崑曲新美學
文學巨擘交會戲曲經典 白先勇老師談崑曲新美學
【國語文教學中心訊】逢甲大學睽違五年於2月26日再度邀請白先勇老師蒞校,主講「崑曲新美學──以《玉簪記》為例」,蘇州崑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更偕同示範演出,讓逢甲師生享受了一場戲曲饗宴。
近年來白先勇老師投入崑曲的改編、推廣、演出,以傳統喜劇為媒介,藉由音樂、文辭、肢體韻律、空間布景,再次擦亮美學的心靈。白先勇老師表示,九歲那年初見梅蘭芳、俞振飛演出《遊園驚夢》,崑曲的纏綿婉轉、一唱三嘆,在他心裡埋了種籽。後因兩岸隔絕,數十年後再回到上海,原以為梨園簫鼓聲歇,不意卻能再次看到崑曲《長生殿》,復興崑曲之情便在他心中冒芽。
白先勇老師提到,崑曲享有「百戲之祖」的美稱,傳承已逾600年,是以美的形式來表現東方人含蓄曲折的感情,引此,透過身段及唱腔的呈現,讓一舉一動、甚至服裝、舞臺,在追求「美」的極致的同時,也傳達「情」的深刻。
本次演出的崑曲《玉簪記》,以兒女的戀愛故事為主題,敘述官宦之女陳嬌蓮落難無處容身,不得已投身庵觀之中,取法名妙常。書生潘必正趕考落第,一時羞於回家,暫時寄宿姑母庵觀中。潘必正聽到陳妙常琴聲。二人琴聲中互通心意、以琴探情,最終因外力干擾,男主角潘必正必須赴京趕考,兩人依依不捨道別。
白先勇老師表示,《玉簪記》原著是喜劇結局,兩位主角在秋江賦別後,仍有許多曲折的情節,但是本次演出的「新版系列《玉簪記》」,止於道別,留下開放的結局,讓讀者自行想像。
《玉簪記》除了內容做了調整,在服裝、場景、配色上也下足了工夫,邀請書法名家董陽孜、佛畫名家奚淞等,共同設計布景,既求雅致、也要求符合當代的審美設計。
為了讓觀眾更能體會崑曲之美,蘇州崑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俞玖林、沈豐英兩位老師,偕同鄒建良、新仕林、周明軍三位樂師,現場演出「琴挑」、「秋江」兩折的片段,讓觀眾一窺崑曲「無聲不歌,無動不舞」的境界。
逢甲大學高承恕董事長特別蒞臨聽講,並讚譽「白先勇老師啟蒙了好幾個世代人的文學心靈。」「白先勇崑曲新版系列《玉簪記》」2月27日於臺中歌劇院演出,為了讓傳統藝文的種子在校園間紮根,更於現場贈送學生免費推廣票。
分享: